繼《紅樓夢》後,第二次在新加坡華藝節看林奕華導演的作品。唯一相同的是,帶著很多的疑問離開劇場…
我猶豫下次要不要再次進劇場,但無可否認的是,林奕華創作的動機實現了,就是留給觀眾“思考”這回事,人生太多事情值得思考。如果被動的任由時間“MOVE ON”,對我來說真的很可怕,也正因為我的不懂,讓我花了一天的時間,搜尋了很多的劇評及資料,來填滿我內在的“缺失”。
三小時半的演出中,抓到的只是零碎的片段,其他的一無所獲。
首先是王耀慶學長(原來學長是輔大影傳系)。大銀幕上,我的視線離不開他的眉宇之間,那麼的有戲,那麼的搶戲。所以一場演出,我被“收編”了。相比之下,張艾嘉的演出,少了一些,可能是舞台經驗,也或許是最後一場演出的體力不支?別說演員體力不支,連觀眾如我,要乖乖的坐在觀眾席三個小時以上,絕對是考驗自己的耐力及體力,強撐著眼皮的疲倦感,其實也是折磨。
路嘉欣的“化蛹說”,讓人很驚艷。用蝴蝶不能被強制拉拔的成長過程,來比喻個人的成長,還有伴侶關係。或許吧,有些事情真的必須經歷了,才能長進一些;只是又有誰會願意陪你,等你,守候你成長呢?
所以呀,“你不懂”成了很多情侶關係中,被期待、被投射出的模樣,被設定的理想對象,但這一切都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。一段感情,如果經不起命運的“變”與“不變”,一直活在對方預設的期待中,好像真的稱不上是“成長”,滯留的感覺又是一種自我內在的“缺失”。
網上劇評太厲害,甚至抄錄了一段結尾的台詞,我覺得這就是導演給我們預設的“真愛”了。也許,答案就在這裡也說不定。
見到你,好像見到一個新的世界,那世界我不是中心,你也不是中心,是我們發明了一個共同的中心,一個其他人進不到,也不明白,一個難以用言語道明的中心,我們一面依偎着,盤旋著,往前走。如果不是一條直線的話,我們吵雜的言語溝通,沒有受其他人的觀念,其他的期待去影響我們,沒有炫耀,沒有自憐,沒有責怪,也沒有耍賴,一切都是淡然而安全的,我們沒有舞步,可是心靈卻一起漫步,也許,這就是最接近我們所謂的愛,如果我愛你,我就會懂得愛自己了,然後,這就是我們的然後,什麼都不用說,什麼都不用說了。
張艾嘉和王耀慶在劇終時的共舞,再配上上述的獨白,美得太不真實。有人說,這是舞台版的La La Land,但我覺得他們是在溶屍劑(太不現實)後,存在於微小的塵埃中,是迷幻的,非常虛擬。只因兩人的關係中,懂得太晚。
*所有圖片截取自網絡*